甘肃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秘密等你揭开~
-欢迎关注CCTV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号 -
-了解更多节目故事-
在本期节目中,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:驿使图、铜奔马、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。
驿使图中的驿使为何没有嘴? 铜奔马蹄下所踏究竟是“飞燕”还是“龙雀”? 新石器时代的古羌人到底长什么样?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背后的秘密正等你揭开~
驿使图
这件驿使图画像砖于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。它长34厘米,宽17厘米,米黄色的砖石上,寥寥数笔,就传神地刻画出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的邮驿情形。一名驿使头戴黑帻,身穿右襟宽袖衣,神情肃穆,稳坐马背。他一手紧控缰绳,一手举示棨传文书,砖上特意没有画出他的嘴,据说是为了表明昔日驿传的守口如瓶。
中国古代的邮驿是国家为传递政令、军情而专设的机构,供驿使食宿、换马的驿站,它服务于官府,也为平民邮寄书信。1982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,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张纪念邮票。1995年,驿使图又“代言”了邮政储取卡,成为了中国邮政的“形象大使”。
长按下图↓ 识别二维码
边看边获取更多驿使图的故事~
铜奔马
1969年,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,一经问世便惊艳四座。它通高34.5厘米,长45厘米,宽13.1厘米,重7.3千克。铜奔马躯体壮实,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,还特别表现出了河西特种良马经过训练后的“对侧步”特征。
铜奔马的铸造者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,精准地把握力学平衡原理,将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。对于这只被马蹄所踩的飞鸟,人们有着很多不同的认识:有“飞燕”说(“马踏飞燕”)、“乌鸦”说、“龙雀”说、“鹧鸪”说、“飞隼”说等等。它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、一足超掠飞鸟使其回首惊顾的瞬间,塑造了一匹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。1983年,铜奔马的形象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,是丝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。
长按下图↓ 识别二维码
get 3D版铜奔马~
人头形器口彩陶瓶
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,高32.3厘米,细泥红陶质地,绘有黑彩纹饰。人头型器口雕刻生动,前额齐眉、向后披发及颈,梳理得十分整齐;挺鼻小嘴,五官端正,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,宛若穿着花衣的少女。这种发式和形象在相当广阔的古羌人地区具有普遍性,反映出了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的头面装饰。
甘肃彩陶起源早、延续时间长。8000年前,甘肃大地湾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,它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,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。甘肃彩陶的造型大气独特,色彩瑰丽,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华丽繁缛,更是达到了“彩陶艺术的巅峰”,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。
长按下图↓ 识别二维码
get 3D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~
那么,本期的三件国宝你最喜欢哪一件呢?快来留言区为你喜欢的国宝盖章吧~
点击图片,获取往期精彩↓
她再现了一场大唐走秀,告诉你古人的审美有多高级!
听说这些国宝开了微博?它们怎么这么皮!
《国家宝藏》教你化唐妆~
长按识别二维码 | 关注我们